中华五千年统治格局演变时间轴 (金德伟整理)
三皇五帝
含义有二
1.指历史人物。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
2、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尧舜禹之前炎黄经过战争握手言和之后于今河北涿鹿大败蚩尤后统一各部落之后一致推崇皇帝为中华首领。
尧
又称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尧代帝挚为天子,都设平阳。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晚年,尧选贤禅位与舜(又称辟位),由舜继天子位。辟位二十八年后,尧病逝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安葬于谷林(山东鄄城),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
舜
(shùn约公元前2277- 约公元前2178),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虞舜的王位是唐尧禅让的,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禅让王位给虞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舜禅让王位给大禹传了十六字心传,即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华心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论,《竹书记年》并不记载为禅让。三皇五帝之一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后世以舜简称之,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据《韩非子·说疑》尧舜禹禅位之说是有疑问的(韩非是东周战国时期韩国的公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年,荀子的学生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认为尧后来是被舜发动政变给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舜给流放了。后来的舜禅让给禹也不是真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舜也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在同一时期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同样持否定的态度,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见《竹书纪年》里面关于尧舜禹传位的说法并非孤证。
禹(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建立者为禹,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在这个时期中华最重要的一件事:禹封天下为九州并铸九鼎。
九州图(用当今中国地图标准)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中只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周礼》中只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
九鼎图
九鼎据传是禹在建立夏朝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九鼎代表天子的地位:祭祀的时候使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尚书正义》则在第十五卷《召诰》中倾向于“九鼎”其实只是一只鼎。因为九牧贡金为鼎,所以名叫“九鼎”。无论哪种解释,鼎都是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的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秦统一六国后九鼎不知下落。
商朝(汤)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立,小辛死后,传弟小乙,小乙死后,继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周朝(姬)
(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 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和命名,始于春秋“诸夏”。“诸夏”之名有西周渊源,周王室尝自称“夏”,“诸夏”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跨氏族的族群观念。在灭商之前,周部落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被大商王朝册封为西伯(意即西部诸侯之长),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以姬为姓,周人嗣其姓”,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则为“天下共主”。 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
东周后期的东周列国(三国分晋节点后战国替代春秋时代)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周天子统一和封国27个(功臣诸侯分封),经过残酷的反复争夺生存下来15个国家:齐、楚、晋、秦、燕、鲁、宋、卫、陈、曹、蔡、郑、吴、越、中山;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另一种说法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又称韩赵魏为三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存活下来七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称之为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
秦朝(始皇嬴政)
(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秦二世皇胡亥崇信宦官赵高(又称寺人)残暴执政,造成陈胜吴广起义后楚霸王项羽(楚国大将项燕之孙)灭秦,后与刘邦楚汉相争失败,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后汉高祖刘邦获得天下。
汉朝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5年。秦末农民起义,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汉中地区称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开创“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定都长安,史称新莽,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励精图治,选贤纳谏,劳谦有终。军事上迫使匈奴西迁、派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延伸至欧洲。公元100年罗马帝国遣使来朝,东汉国力趋于极盛,史称“永元之隆”。公元190年,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汉朝灭亡。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
后汉时期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后汉三国时期(魏、蜀、吴),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三国时期结束。魏,曹操字孟德为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丞相,后封为魏王,曹丕即位魏王后废汉献帝建国魏国(三国志为汉献帝三次禅位与魏王曹丕才登基);蜀,刘备字玄德(汉高祖刘邦之后)开创蜀国后被曹丕所灭;东吴,孙坚创地,孙权立国。
魏
(公元220年~公元266年)后汉献帝刘协被曹魏曹丕逼迫禅让(公元220年),汉朝结束,魏国统治国家。
晋(西晋、东晋)
(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改号为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南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朝四国均建都建康(今南京)
南朝:刘(公元420-479年,刘裕建立)、齐(公元479-502年萧道成建立)、梁(公元502-557年,萧衍起兵夺权)、陈(公元557-589年陈霸天建立)。
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十六国),北朝北魏、东魏、西魏为拓跋鲜卑族为主汉族等其他名族、北齐也是汉族与鲜卑族为主。
隋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于隋文帝杨坚(北周丞相)定国号隋定都大兴(今西安),北周灭亡,于公元589年南下攻陷南朝陈朝建康(南京)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
唐
(公元618-907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兵变杀死,李渊逼迫隋杨侑禅让建立唐朝。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公元705年神龙革命后回复唐国号。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衰退,虽然经过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各项大治之后国力有所复振,后期唐末农民起义彻底破坏了唐朝的根基,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覆灭。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公元902-979年):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宋
(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南宋),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定都东京(今开封)建立宋朝。赵匡胤为了重蹈唐代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采取崇文抑武的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剥夺武将兵权。1125年金朝南侵1127年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临安建都(杭州)建立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流亡南方,文天祥也回天无力。1279崖山海战宣告灭亡。
辽
(907-1125年)916年始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耶律德光)攻下汴梁(开封)改国号:“大辽”,1125年被女真族金国所灭。
西夏
(1038年-1227年),党项人在西北建立的王朝,历经十个帝王,享国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唐朝定难军节度使开始李氏政权共计346年,1227年被蒙古大军灭亡。
金
(公元1115-123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115年上京会宁府(黑龙江哈尔滨阿城)立国国号大金,1125年灭辽朝,1127年发动靖康之变灭北宋,1153年迁都中都(北京),1234年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灭与蔡州。
元
(1271年-1368年),从1206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实际上后来直到1402年的北元政权结束元朝才算彻底结束。
明
(1368年-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建都金陵(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清
(1636年-1912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递十二帝,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起共计276年,从清兵入关起为268年。
中华民国
(1912年-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后被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直至袁世凯复辟不成蔡锷将军反袁成功后民国进入军阀混战时代。二次北伐成功后汪精卫和蒋介石开启民国执政(1927年8月被迫下野,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开始全国抗日战争,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二次合作,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在南京及其附近区域进行长达6周的屠杀、奸淫、防火、抢劫等血腥暴行残害南京中国人民超过30万。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和日本合作成为中国的大汉奸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1939年1月后蒋介石以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成为国民党政府最高统帅。1943年再任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10月任过国民政府主席件陆海空总司令,1931年底辞去国民政府主席次年人军事委员委员长),1949年5月29日蒋介石抵达台湾(阳明山),1949年12月8日国民政府迁往台北,12月9日行政院在台北开始办公,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址台北办公,至此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开始了台湾的执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1日建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始于1927年8月1日成立(南昌起义)。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在周恩来未到任前,由项英、毛泽东先后代理书记。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两部分联成一片,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简称中央苏区。至此,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
毛泽东与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史称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重新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任国家主席毛泽东,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享年83岁。
第二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21年2月16日—2008年8月20日),原名苏铸,山西省交城人,曾任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76年4月7日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后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1981年6月卸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中国第二代领导人: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发的总设计师。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82年9月12日至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召开,选举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决定他任中央军委主席。9月13日,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1990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接受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
字国光,中国湖南浏阳人,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
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担任中共中央主席,1982年9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而辞职。
赵紫阳 1987年1月-1989年6月24日因为支持6.4事件被免去一切党内职务(1989年6月23-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赵紫阳同志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中所犯错误的报告》。会议认为,赵紫阳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犯了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错误,对动乱的形成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错误的性质和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期间,虽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也有明显失误。特别是他主持中央工作以来,消极对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严重忽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鉴于赵紫阳的上述错误,全会决定,撤销他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职务,对他的问题继续进行审查。)
江泽民(1926年8月17日-2022年11月30日),
1989年6月24日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2002年11月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4年0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胡锦涛,
2002—2003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2003—2004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4—2005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5—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至201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至2013年3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至201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至2013年3月)
习近平,
2012年11月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